相关文章推荐
全椒,位于安徽省东部,四周分别与滁州市南谯区、南京市浦口区、马鞍山市和县、马鞍山市含山县、合肥市巢湖市、合肥市肥东县相接壤。全椒西汉置县,古称椒邑,至今已有2200多年。全椒是崇文重教的文化之乡。最为著名的是《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被鲁迅称为我国第一部真正的讽刺文学作品,开创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先河。全椒环境优美的生态之乡,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全省旅游强县、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
历史沿革
全椒县初建于西汉,县名由古国演变而来。相传古代高阳氏在椒陵山(又说在覆釜山,在今城内)建立古椒国。高阳氏,即传说中古代部落首领颛顼,为上古五帝之一。全椒得名,说法有二,一是说县城踞山而名。
《广韵》:“椒,山巅。”全椒即巅多也。二是说全为邑民姓氏,全氏居椒,故名全椒。春秋时为楚椒邑(楚灵王时分封给大夫伍举作采邑,古以邑为氏,故伍举又名椒举,其子伍鸣又名椒鸣)。后因兼并战争频繁,椒邑几易其属。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吴国攻伐楚国,楚败,椒邑属吴。吴夫差二十三年(前473),越王勾践灭吴,椒邑属越。
战国时,越国衰弱,楚怀王二十三年(前306),楚灭越,椒邑复属楚。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始皇统一全国,建立郡县制,划分全国为36郡,全椒为九江郡东城(故城在今定远县西南)、历阳(故城在今和县)两县地。
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始置全椒县,又置阜陵县,初属淮南国。高祖封英布为淮南王,领建阳、全椒等县。英布曾犯法黥面,充军骊山,故又称黥布。秦末率骊山刑徒起义,属项羽,作战常为前锋,封九江王。楚汉战争中归汉,封淮南王,从刘邦击项羽于垓下。汉初,彭越、韩信等功将相继为刘邦所杀,因怯生叛,战败逃江南,被诱杀。淮南国后改封为高祖子刘长的封地。文帝六年(前174),淮南厉王刘长谋反废亡。文帝八年,贬谪厉王长子刘安为阜陵侯,阜陵改为侯国。文帝十六年(前164),刘安徙封淮南王,阜陵复为县。元狩元年(前122),汉武帝复设九江郡,全椒、阜陵两县改属九江郡,辖于扬州刺史部。新莽时期,改阜陵名阜陆(或富陆)。
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光武帝因将军马成有战功,封其为全椒侯,全椒改为侯国,同时将建阳(今滁州市、来安县境地)并入该侯国,属九江郡。建初四年(公元79),全椒侯国改属下邳国(下邳国治在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北)。建安十一年(206)国除,复为全椒县。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淮阳王刘延谋反失败,被降封为阜陵王,阜陵成为王国。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更降为阜陵侯,阜陵又成为侯国。
章和元年(公元87),恢复阜陵王国。传七世到刘赦,国除复为县。
三国时,全椒、阜陵属于吴、魏争夺地区,县因之废置。地域先属吴,设置屯田都尉,在境内屯田练兵;后属魏,称涂中(涂读滁)。魏改秦汉之九江郡名淮南郡,原全椒、阜陵两县地属其辖区。
西晋复置全椒、阜陵县,属淮南郡。东晋王导行侨寄法,侨置南谯州,废全椒县,侨置山桑县。孝武帝太元年间(376-396),侨置南谯郡,领山桑县,又废阜陵县,侨置酂县。
南北朝时期,宋仍置南谯郡。永初年间(420-422),武帝刘裕封其子刘义宣为南谯王,全椒仍为山桑、都县地,统属南豫州。元嘉八年(431),酂县划属历阳郡;后废帝刘昱元徽元年(473),又划属新昌郡。山桑县如故。
南齐,置嘉平县,属南谯郡。同时领曲阳县、山桑县、扶阳县。南谯郡仍属南豫州。酂县改属临江郡。
梁,改南谯郡名北谯郡,嘉平县名北谯县,又置丰乐县,同属北谯郡,后废。大同二年(536)置谯州,山桑县废。后魏,移谯州治新昌,原谯郡地域并入临滁郡,县属之,后废。
北齐,临滁郡迁治北谯郡废郡治,北谯县依旧。陈,太建七年(575),分北谯县一部复置北谯郡。
北周,仍置北谯郡、北谯县。
隋,开皇(581-600)初废北谯郡,置滁州,改北谯县为滁水县。大业(605—618)初,州废,改为全椒县,属江都郡。
唐,武德三年(620)重置滁州,全椒县属之。天宝元年(742)改滁州为永阳郡,领全椒县。乾元元年(758),仍改属滁州(自贞观元年后,滁州属淮南道)。
五代十国期间,全椒县仍属滁州,曾先后受治于吴、南唐和后周。
宋,属滁州,隶属淮南路,后属淮南东路。
元,属滁州,初隶滁州路,后隶河南行省扬州路。
明,全国为十三个行省两京,全椒属南京,明僧憨山言其为“金陵全椒人”可据。明初,废全椒县入滁州。洪武七年(1374)以滁州隶凤阳府。十四年(1381)复为县,属滁州,仍隶凤阳府。十九年(1386)升滁州为直隶州,全椒县属之。
清初,全椒县属江南行省。康熙六年(1667)设安徽省,全椒县属之,后分属安庐滁和道。
民国元年(1912)4月,全椒县直属安徽省,滁州改为县。民国3年至民国17年属淮泗道。民国17年至21年属安徽省。民国21年以后属安徽省第五专区。1949年1月25日全椒县解放,4月21日改属皖北行署滁县专区。
新中国成立后,初仍属皖北行署滁县专区。1952年4月12日改属安徽省滁州专区。1956年1月12日改属安徽省蚌埠专区。1960年4月13日蚌埠专区划分为滁县、宿县两专区,全椒县属滁县专区。1971年3月29日滁县专区改名滁县地区,全椒县隶属不变。1993年1月8日,滁县地区撤区设市,全椒县属滁州市。
行政区划
1949年元月25日全椒解放,成立全椒县政府。2月,改建区、乡政权,全县设五个行政区、30个乡:孤山区,区政府设马厂,辖马厂、管坝、三复、西王、隆兴、孤山六乡;大山区,区政府设石沛桥,辖一新、兴云、沿华、东王、高桥,周岗六乡;城区,区政府设县城泰山街,辖武岗、城南、陈浅、长安、界首、凤凰、襄河镇七乡(镇);太平区,区政府设二郎口,辖广平、三圣、太平、赵店、中心、永安六乡;古河区,区政府设古河镇,辖章辉、石晋、大墅、古河、再安五乡。同时,对原乡辖保、甲进行改造,保改名行政村,甲改名行政组。同年8月,以小集为中心增划一行政区,定名小集区,区政府设小集,辖黄庵、永安(原太平区辖)、东王和沿华(原大山区辖)四乡。
1950年3月,全县划为六个区、38个乡、228个行政村、1750个行政组。孤山区辖马厂、隆兴、管坝、复兴、西王、孤山,三合七乡;大山区辖枣岭,一新,周岗,兴云、高桥、十字六乡,城区辖界首,城东,城南、陈浅、长安、襄河镇、武岗七乡(镇);太平区辖赤石镇、广平、三圣、太平、中心、赵店六乡(镇);小集区辖永安、沿华、草庵、黄庵、东王五乡;古河区辖石溪、章辉、骑龙、刘兴、峨嵋,再安、古河七乡。5月,全县进行区、乡调整,撤销小集区,保留孤山、大山、城区、太平、古河五区。全县划58乡二镇。太平区区政府迁赤镇,其余四区区政府驻址未变。各区所辖是:孤山辖祈雨、马厂、管坝、隆兴、复兴、三合、孤山、喻河、铜井、西王、黄庵11乡;大山区辖郑桥、平塘、草庵、周岗、刁冯、大山、一新、兴云、东王、枣岭十乡;城区辖十字、城南、永宁、武岗、界首、许店、长安、陈浅、康合、城东、大郑、吴山、高桥13乡及襄河镇;太平区辖六镇、太平、中心、张罗、赵店、新兴、三圣、曹埠、赤石、沙石、小集11乡;古河区辖古河、晋集、骑龙、新兴、黄集、刘兴、峨嵋、广平、大墅、章辉、石溪、谢店、再安13乡及古河镇。
1952年4月,经民主建政,新划界首区,区政府设界首,连同原五个区,全县划六区90乡。孤山区辖马厂、白庙、黄庵、铜井、祈雨、瓦山、三合、隆兴、管坝、袁坝、西王、喻河、高刘、王洼、孤山,复兴、大邓17乡;大山区辖一新、兴云、马山、刁冯、大韩、郑桥、草庵、东王、柴岗、民主、大山、枣岭、陡山、周岗、昌李、团结16乡;城区辖襄河镇及城南、吴山、花园、混合乡五乡(镇);界首区辖许店、界首、高桥、长安、城东、陈浅、汊河、十字、沿山、大郑、永宁、富安12乡;太平区辖曹埠、赤石、大孙、新兴、罗杨、沙石、中心、康合、武岗、赵店、小王、太平、张罗、三圣、八里、小集、赤镇、前邰18乡;古河区辖古河镇、艾塘、古河、再安、独山、黄集、峨嵋、广平、卜集,谢店、高庙、晋集、龙山、大墅、骑龙、岗阳、张岗、石溪、新兴、章辉、刘兴、蔡集22乡。同年12月,为加强对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领导,对各区所辖范围又进行了调整。城区增建港上乡(船民),并从太平区划入武岗、康合、小王、中心四乡,从界首区划入富安、长安两乡,连同原五乡,调整后辖12乡;界首区划出二乡后,辖十乡;太平区原辖18乡,划出四乡归属城区,同时从古河区划入广平、谢店两乡,调整后辖16乡,古河区原辖22乡,划出二乡,调整后辖20乡。全县调整后为六区91乡(镇)。
1955年12月9日,改划全县六个区为孤山、城区、太平、古河四区,撤销大山、界首二区。原91个乡(镇)划为37个乡(镇),襄河镇为县直辖镇。孤山区辖周岗、东王、孤山、复兴、西王、管坝、马厂、三合、隆兴九乡,城区辖枣岭、十字、陈浅、花园、谭墩、郑桥、界首、一新、港上九乡,太平区辖广平、小集、白酒、武岗、三圣、赤镇、官渡、曹埠、黄庵九乡,古河区辖艾塘、黄集、大墅、再安、峨嵋、章辉、新坝、石溪、古河九乡。
1956年12月初,各区所辖范围又进行了调整:孤山区辖西王、马厂、复兴、管坝、东王、孤山、周岗七乡;古河区辖卜集、古河、大墅、艾塘、新兴五乡;太平区辖小集、三圣、广平、赤镇、官渡五乡,城区辖武岗、十字、界首、一新,陈浅五乡;襄河镇为县辖镇。
1958年秋,撤销区制,全县划16个乡,建立16个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新兴乡改为勤俭人民公社,社址新兴庙;古河乡改为独山人民公社,社址古河镇;大墅乡改为骑龙人民公社,社址大墅街;赤镇乡改为爱国人民公社,社址赤镇街;广平乡改为峨嵋人民公社,社址程家市;太平乡改为红旗人民公社,社址二郎口;襄河镇改为南屏人民公社,社址襄河镇;陈浅乡改为拂晓人民公社,社址陈浅街;一新乡改为八一人民公社,社址石沛桥;十字乡改为东风人民公社,社址十字路;东王乡改为东王人民公社,社址东王集;复兴乡改为红光人民公社,社址复兴集;马厂乡改为铜井人民公社,社址马厂街;周岗乡改为劳动人民公社,社址周岗街;西王乡改为新华人民公社,社址西王集;管坝乡改为灯塔人民公社,社址管家坝。人民公社下辖生产大队、小队,全县共105个大队、2284个小队。
1960年初,调整合并为13个公社、一个镇,为古河公社、新兴公社、太平公社、赤镇公社、广平公社、十字公社、大山公社、南屏公社、陈浅公社、东王公社、管坝公社、周岗公社、马厂公社和襄河镇。
1962年又设区划社,全县设四区30个社、镇:古河区辖章辉、新兴、大墅、黄集、古河、蔡集六个公社;太平区辖卜集、广平、太平、小集、赤镇、官渡、东王七个公社;马厂区辖西王、管坝、周岗、复兴、马厂、黄庵六个公社;城区辖草庵、武岗、南屏、白酒、陈浅、界首、十字、谭墩、石沛、枣岭十个公社;县辖襄河镇。公社以下共174个大队,2660个小队。1963年,增划三个公社。城区增划城东公社,太平区增划三圣公社,古河区增划石溪公社。连同原有公社,全县辖四区33个公社(镇)。
1965年又增划武岗区,县辖五区37个公社(镇):古河区原辖七个公社未变;太平区划官渡公社归武岗区管辖,太平、三圣合并为三圣公社,调整后为六个公社;马厂区增划孤山、三合、隆兴三个公社,调整后为九个公社;城东区划武岗、南屏、白酒、草庵四个公社归武岗区辖,枣岭公社改名为黄栗树公社,增划曙光公社,调整后为八个公社;武岗区除太平、城东二区划入的五个公社外,又增划中心公社,实辖六个公社;县直辖襄河镇。不久,又从古河公社划出古河镇归古河区管辖。
“文大”期间,多数区、社更换名称:太平区更名为红卫区,卜集公社更名为立新公社,小集公社更名为丰产公社,东王公社更名为四新公社,章辉公社更名为东升公社,新兴公社更名为东风公社,石溪公社更名为向前公社,大墅公社更名为红星公社,黄集公社更名为独山公社,蔡集公社更名为红旗公社,周岗公社更名为朝阳公社,三合公社更名为星火公社,西王公社更名为新华公社,隆兴公社更名为华光公社,管坝公社更名为灯塔公社,黄庵公社更名为友谊公社,石沛公社更名为八一公社,谭墩公社更名为文革公社,十字公社更名为向阳公社,陈浅公社更名为东方红公社,官渡公社更名为反修公社,苹庵公社更名为反帝公社,白酒公社更名为红光公社。但在实际社务工作中,往往仍沿用原名称,至1981年,红卫区复名太平区,曙光公社更名为八波公社,其余公社全部恢复原名称。此时,全县有191个大队,2765个小队。
1983年4月,恢复乡、村政权,实行政、社分设,人民公社只为生产管理体制,不再为政权机构。全县划为五个区、二个镇、35个乡、192个行政村、2714个生产队:古河区(设古河镇)辖章辉、大墅、新兴、石溪、黄集、蔡集六乡;太平区(设二郎口)辖三圣、卜集、广平、赤镇、东王、小集六乡;马厂区(设大马厂)辖孤山、马厂、复兴、三合、黄庵、周岗、西王、隆兴、管坝九乡;武岗区(设武岗)辖南屏、武岗、中心、白酒、草庵、官渡六乡;城东区(设县城东郊)辖八波、谭墩、界首、陈浅、城东、十字、石沛、黄栗树八乡;襄河镇、古河镇为县辖。
1986年,马厂被批准为建制镇,全县调整为3镇、5区、34乡、193个村、2627村民组。
1992年3月,撤销城东、武岗、太平、马厂、古河5区,设襄河镇(镇政府驻襄河镇建设路)、古河镇(治古河)、马厂镇(治马厂)、武岗镇(治武岗)、二郎口镇(治二郎口)、大墅镇(治大墅)、石沛镇(治石沛桥)、程家市乡(治程家市)、陈浅乡(治百子楼)、十字乡(治十字路)、周岗乡(治周家岗)、管坝乡(治管家坝)、复兴乡(治复兴集)、草庵乡(治草庵)、小集乡(治小集)、章辉乡(治章辉集)、西王乡(治西王集)。撤区、设镇、并乡后,全县划为7镇10乡、25个居委会、196个村、2644个村民组。
1993年2月,在原界首、八波、中心、官渡、白酒、赤镇、濮集、东王、石溪、黄集、黄庵、隆兴、三合等乡设立13个办事处和党的工作委员会,行使乡、镇同等权力。同年8月,界首、八波、中心、官渡、白酒、濮集、东王、石溪、黄集、黄庵、隆兴、三合12个办事处恢复为乡,赤镇改为镇,各乡镇辖区恢复到1992年并乡前的建制。
1999年章辉乡改设章辉镇,2000年小集乡改设六镇镇(仍治小集),西王乡改设西王镇。全县置10镇、7乡、196个村、37个居委会、2687个村民组。这些村民组分属2299个自然村,自然村多为一村一组,村组同名。少数较大的自然村,一村两组或两组以上。全县最大的自然村是章辉镇田埠村南张村。
2001年全县乡镇数17个,计10镇7乡。分别为襄河镇、古河镇、大墅镇、二郎口镇、武岗镇、马厂镇、石沛镇、章辉镇、西王镇、六镇镇和程家市乡、草庵乡、管坝乡、周岗乡、复兴乡、十字乡、陈浅乡。全县197个行政村,2688个村民组。人口44万,其中县城人口12万。
2001年12月,城东、南屏、八波3乡再次并入襄河镇。中心、官渡2乡并入武岗镇。
2007年3月,章辉镇并入大墅镇。程家市乡并入二郎口镇。原西王镇和管坝乡合并为新的西王镇。草庵乡并入六镇镇。陈浅乡和十字乡合并为十字镇。
2019年,全椒县共辖10个镇(襄河镇、古河镇、大墅镇、二郎口镇、武岗镇、马厂镇、石沛镇、西王镇、六镇镇、十字镇)。
现在全县辖10个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国土面积1568平方公里。
大美安徽欢迎您!
相关文章推荐
液态墙纸好不好?液态墙纸的优点有哪些呢?许多人拿它来装修卧室,但是毕竟是液态的材质,也不知道会不会有有害物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液态墙纸好不好以及液态墙纸有毒吗?液态墙纸光泽度好采用最新高科技术和独特的材料,做出的图案不仅色彩均匀、图案完美,而且极富光泽。无论是在自然光下,还是在灯光下都能显示其卓
2025-04-01 11:40:13
提起沙漠里的植物,很多人张口就能说出仙人掌,仙人掌确实无愧于你所想。它在沙漠里的适应能力无与伦比,不信你看!仙人掌表面有层蜡质,叶子进化成针状,缩小了外表面积,从而减少了水分蒸腾。仙人掌的树干充当水库,根据其蓄水的多少可以进行膨胀和收缩,而上面的叶绿素代替了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皮上的蜡质保护层可以保存
2025-04-01 08:32:51
你的碗莲为什么长的不好,关键步骤在于剪莲子这一操作。大家要牢记,莲子两端有明显的区别,一端凸起,另一端则有凹陷,凹陷处有一个小圆洞。在凹陷部分,我们需要用剪刀剪开一个小口子。如果剪刀无法轻易剪开,可以尝试在水泥地上轻轻磨一磨,只要能让水顺利渗透进去即可。但请务必注意,不要剪错方向,因为凸起的那一端是
2025-04-01 08:05:58
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听过这样一种说法:“银饰越擦越亮,只有身体不好的人才会变黑!”更有部分商家因此嗅到了商机,以“银饰可以吸出体内毒素”的说法来宣传自己的银饰,不禁让人产生一种“以身试毒”的冲动。那么银饰变黑真的是在吸毒吗?长期佩戴银饰,真能吸出体内毒素?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一、“银饰真能吸出体内的
2025-04-01 04:00:38
1、噪音过大这种不是久未维护就是安装不合格验收时记得看是否用减震垫+双螺母固定内机顶部与屋顶的距离要大于2-3cm防共振常见原因:没装减震垫、风机叶片松动送风管道漏风、压缩机故障2、制冷不行了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使用几年后但4-5年后要记得做维护以及“加氟”还有室内机久未清理、堵住能制冷还才怪!常见原
2025-04-01 00:43:46